产经快讯

首页 > 资讯 > 产经快讯

  • 时间
    10 2025-02
  • 转载来源

    南方日报网络版

  • 浏览次数

    168

  • 分享

广东:推动“广货传奇”蝶变 厚培产业发展优势

2025-02-10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浏览次数:168

分享:

       汽车产业规模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石化建成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涂料产量、合成洗涤剂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电营收占全国超四成、占全球近三成,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饮料、酱油、精制食用油、预制菜等产量均为全国第一;纺织服装、造纸、家具、化妆品、珠宝等产值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2月5日下午,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厚培产业发展优势”平行论坛透露的这组数据,是“广货传奇”蝶变焕新的最佳注脚。围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话题,与会嘉宾谈经验、话发展,共谋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效率变革▷▷

       跑出提质转型“加速度”

       “数智化已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萧礼标感叹。早在1996年,蒙娜丽莎就着手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17年集团上市之后更是把数字化提升为公司级战略。

       萧礼标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蒙娜丽莎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技术,如数字化喷墨打印设备、智能储坯系统、AGV搬运机器人等,缩短了排产周期,降低了产品库存,减少了一线用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广东技改不断向高位“进阶”。2024年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连续24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围绕传统产业,广东创新探索产业链供应链“链式改造”的数字化转型模式,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是全链路数字化的探索者,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受益者。”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蒋薇薇表示,该公司累计投入30亿元,耗时近10年,从“一物一码”到“五码关联”,构建起企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数字化营销网络。

       现在,东鹏饮料每一瓶饮料都拥有独立“数字身份证”。蒋薇薇介绍,通过在线信息采集,实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储存运输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追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可追溯,力求以真正的安全、优质产品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任。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传统产业“宝刀未老”。广东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全方位应用。

       新品研发从5—7天缩减至3—4天,样衣开发从4—5天缩减至2—3天,车间首件下线从3天缩减至0.5—2小时……“我们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精准设计和生产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服装产品,实现快速换款和柔性生产。”广东金鼎智造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君说。

       创新驱动▷▷

       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刚开始我们也不敢想象,人形机器人能进工厂,因为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而人形机器人还受限于成本和效率等问题,但当去年我们把国内车厂都走了一圈发现,里面有大量非标准化场景,需要人形机器人来解决工业自动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说。

       冷晓琨以一家车企为例介绍说,其车间共有1800人,其中1200人扎堆在最后非标准化场景中,这些岗位非常枯燥、培训成本高,很难招到人。瞄准痛点,乐聚人形机器人加快进车企“上岗”,就在今年1月,乐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成为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也同样在生产中引入机器人,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透露,格力布局机器人已有十多年,并自主搭建了完整的研发团队,通过一点一滴技术积累,掌握了伺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

       “每研发出来一台机器人,都率先应用在格力生产线上,因此我们对机器人品质的理解更加精准。”董明珠说,通过这套完整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过去需要1万多名工人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2000人。

       如今,自动化、“无人化”的巨大需求带来机器人产业大发展,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24万台(套)、占全国44%,连续5年全国第一。

       创新驱动,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数字技术+传统产业”不仅有助于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还可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TCL实业副总裁、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军提到,格创东智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协同平台,汇聚9000多家企业,通过供应链全链条的柔性协同,打造了一条“透明的供应链”,帮助客户在个性化生产的同时,也可以更灵活应对不确定性。

       无独有偶,作为模具智能制造的“链主工厂”,东莞模德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利用“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中小模具企业实现供需匹配,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该公司董事长成亚飞介绍,“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为全国1000多家中小模具企业完成智能化提升,推动模具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如部分企业通过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产品交期缩短10%—20%,生产效率提升20%—30%,企业综合成本降低20%。

       集群升级▷▷

       塑造广东制造“金名片”

       “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就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钢铁、建材、机械等传统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税占65%,从业人员占75%。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看来,加快技术改造、数字赋能、设备更新,是广东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基业长青的秘诀所在。

       在全省各地,昔日的“广货传奇”今天依然风生水起,塑造出一张张广东制造“金名片”。

       在全国重要的智能家居产品制造基地中山,数智化正赋能智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中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叶红光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推动381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转型覆盖率达76.6%。通过数转智改,企业产线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5%,不良品率平均降低10%,用工平均减少25%。

       在江门鹤山,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鹤山连续三年每年推动超100家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推动企业‘机器换人’和产线自动化,实现减员、增效、提质,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3.3%。”鹤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华景介绍说。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也需要资源要素保障。目前,鹤山已累计投入70亿元开发建设主平台,鼓励水暖卫浴行业等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入驻工业房地产集聚发展。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中传统产业产值47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6%。

       在湛江廉江,小家电产业先后经历了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阶段,走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

       “我们锚定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对补链强链企业在技改、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承载力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廉江产业园企业从50多家增加到405家。”廉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湛江廉江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谋说。

       2024年,廉江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113亿元,被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主打产品电饭煲、电热水壶的成品产销量占全国30%,零配件产销量占全国60%,持续擦亮“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