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快讯

首页 > 资讯 > 产经快讯

  • 时间
    10 2025-02
  • 转载来源

    南方日报网络版

  • 浏览次数

    975

  • 分享

广东:抓住科技革命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2-10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浏览次数:975

分享:

       2月5日下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平行论坛上,政企研学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积极建言献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十五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比以往更具战略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说。

       他表示,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新时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应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贡献。

       拥抱转型升级历史机遇▷▷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近年来发展迅速,近期DeepSeek的爆火,更是让人看到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创新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看到了企业在创新中发挥的核心主体作用。

       “原先大家一直以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强在基础数据,弱在基础理论创造,但DeepSeek的大模型算法、特别是在异构理论上出现了和美国等国家完全不一样的理论优势。”在讨论中,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对DeepSeek的创新性予以高度评价。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重点在于未来。随着千行百业的深刻变化,企业也需要拥抱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一点,从锂电池起家,最终带领企业实现转型新能源并实现突破的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深有体会。

       “当我们面对大产业、大机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刘金成表示,2024年电池价格出现下跌,亿纬锂能通过保持出货量70%的增长才让销售额与2023年持平。“所以要坚持走技术创新差异化的策略,只有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才能在未来真正实现增长。”

       在变局中开新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作为创新的主力军,不少企业正不断加大创新力度,迎接挑战、抢抓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同样重要。

       “传统材料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应用习惯,面对产业链条的阻力,单靠一家企业其实非常困难。”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臧慧卿呼吁,希望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新产品研发出来了,但是从‘1到100’的阶段,需要政策支持来快速推广,从而发挥经济效益。”

       去年广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企业主体、应用牵引”的基本原则,要求夯实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广东广阔市场优势,强化应用场景构建,加快产业培育发展。

       目前,广东已经培育出多个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果显著。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立虎就表示,在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领域,广东未来大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非常优秀的企业、科研院所,包括芯片制造、电子元器件、射频天线、智能制造,产业链已非常成熟了。”他说。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行论坛上,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专家代表围绕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表示,为对接广东省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的空间布局,学校将充分发挥学校三地办学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高松指出,国产人工智能模型要真正实现对复杂现实三维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操控,仍需突破大语言模型的能力瓶颈。“中山大学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他表示。

       在广东,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密集进入建设运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大科学装置在产出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实现了“沿途下蛋”,赋能其他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胡正国介绍,中国科学院正在惠州建设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其中,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能够为研究原子核存在极限、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和技术保障。运用这一技术研发的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已经在甘肃武威治疗了约1800名病人。未来,这种医疗设备还将在杭州、武汉、南京、惠州等地建设、投入使用。

       近年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如何做好早期投资,打造更多“明星企业”?

       “创新一定存在风险,要提倡敢于冒险的勇气,培育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达成包容性共识。一定要相信中国的技术能够转化为产业。”结合长期以来从事风险投资、创新投资的经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丁介绍,“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储备,投资团队成员有较高比例的博士后、硕士,其中有不少人是工科背景。投资团队看得懂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新技术,对行业、产业有深入了解,投资成功率就会高一点。”

       亮实招、出硬招▷▷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活力离不开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广东各地市积极行动,亮实招、出硬招,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支撑。

       “广州拥有全省近七成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我们对科技创新一直以来是很支持的。”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广州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从多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首先,广州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意味着一整个生态。”他表示,因此广州全力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配合度,建强用好国家级平台,有力支撑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不止广州,如今创新正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区域创新能力广东连续八年全国第一。

       在民营经济大市佛山,制造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多、转化能力强、企业意愿强是这里创新的底气。“我们立足于自身优势,聚焦应用型科技创新,近年来我们财政在科研方面投入达400亿元,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带动新兴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杰说。

       在南海之滨的湛江,1.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1200公里海岸线成为了这座海洋城市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我们将致力于将资源转化为产业、将资金转变为资本、将人才智力转化为生产力,为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湛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牟治平表示。

       在制造业重镇东莞,70万家企业、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以及超过1万家高新科技企业,还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如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共同形成了强大的创新体系。

       “我们非常诚挚地邀请各位企业家和科研大咖多到东莞走走看看,如果有机会,共同为东莞和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东莞在平台建设、资金保障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举措,并热情向企业和人才抛出“绣球”。

       “服务”是这场沙龙上的高频词。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永欣在会上表示,深圳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体系,政府围绕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从资金、政策、场景、设施、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服务企业、人才来深圳创新创业。

       “接下来深圳将围绕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吸引、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在创新方面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陶永欣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