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首页 > 会员 > 会员风采

  • 时间
    15 2020-01
  • 转载来源

    本站

    林晓钦

  • 浏览次数

    4480

  • 分享

廖志仁:聚焦医疗惠侨 创建百年华医

2020-01-15 来源:本站 林晓钦 浏览次数:4480

分享:

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董事长廖志仁(1/8)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2/8)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左二)到深圳华侨医院调研(3/8)
中马企业家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座谈会在深圳华侨医院举行(4/8)
2017年,廖志仁出席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5/8)
2009年,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马儒沛、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广东省侨办主任吴锐成等到深圳华侨医院调研(6/8)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左)向廖志仁(右)颁发捐赠证书(7/8)
深圳华侨医院专家团队赴香港侨界社团为老归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8/8)

      廖志仁: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工商管理硕士,广东社会办医40年十大功勋人物,籍贯广东梅州。现任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董事长,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深圳市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深圳市侨联副主席、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市归侨侨眷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他,是创立深圳市民营医院的先行者,提出“强化社会办医,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他,是“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者,创办社康中心,打造分级诊疗模式;他,是惠侨服务第一人,关注困难归侨侨眷,聚焦侨乡群体;他,是基层民众健康的守护神,扎根深圳医疗卫生事业,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他先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后自主创业20载,这位优秀的企业家在知命之年仍初心不改,时刻把使命担肩上。在他心中,令患者满意是毕生追求,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他,就是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以下简称“深圳华侨医院”)创始人兼董事长——廖志仁。

      创业创新 打造智慧医疗

      廖志仁,生于六十年代,是一名马来西亚归侨侨眷。2000年,正值而立年华的他找到了欲为之拼搏不息、愿为之终生不悔的事业。20载,漫漫创业路,廖志仁在医疗卫生行业深耕细作,创立了全国首家以“华侨”命名的社会办医院。

      面对记者的采访,在谈到“如何办好一所贴近市民的医院”时,廖志仁自信且从容。他说这是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的道路。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90年代,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以几何倍数增长,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本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越来越突出,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发迫切。怎样实现“病有所医”成为廖志仁的创业契机。说干就干,但当时没什么经验,于是一步步摸索,从购买土地、添置器械、招揽人才、搭建医疗团队……不知历经了多少磨难,深圳华侨医院才渐渐由无名小卒转变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前,该院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下设33个临床医技科室,核定开放床位800张,是一家集急救、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其中,2018年,该院手外科通过国家卫健委的评估,正式进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行列,成为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中第一家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医院;2019年,该院手外科再次获评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当初设立和发展手外专科,缘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龙岗区是深圳的东部中心,工厂企业众多,手外伤患者也比较多,医院创建初期就接诊了不少的手外伤患者,但对一些要送往市中心医院的重病患者来讲,常常会因为路途遥远或市中心医院床位紧张无法住院等耽误治疗,我们决定设立并大力发展手外科就是为了这些病人能就近得到及时、高效的治疗。”廖志仁这样阐释道。

      同时,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条件、更舒适的治疗环境、更方便的就医方式,廖志仁不仅加大投资,购买更新医疗设备,优化医院内外部环境,还不忘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医疗。自2017年起,他率先启用“智慧病房”,利用医疗智能硬件、应用软件、系统平台等,实现智能护理,全闭环输液管理、生命体征智能采集等等,从实际上解放护理人员劳动力,增强医院运营效率,提升为病人服务的水平。此外,他还支持开通网络医院,实现网上咨询、诊治和用药查询、健康档案管理等;并积极搭建、完善“银医·智能+医疗健康”平台和“深圳华侨医院服务号”微信公众号,患者可通过自助终端平台或进入微信公众号服务页面实现自助挂号、自助门诊缴费、医保支付、报告查询等就医服务。全流程就医自助服务的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有效缓解了患者看病时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等难题,优化了就医流程,提升了就医体验。

      “深圳华侨医院是一所现代化医院,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我们都在积极使用。”廖志仁认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这些创新,是顺应国家医改,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互联网+”等宏观政策的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体制创新。

      用心用力 助推社会办医

      涉及国家医改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就不得不提及社会办医疗机构。相关数据显示,社会办医疗机构已是深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资本的投入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能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廖志仁看来,社会办医有利于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此,廖志仁致力于为社会办医疗机构谋求与公办医疗机构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待遇。2019年1月,在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他连续三年发起的《关于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办医促进条例>的建议》终于被大会采纳,并被列为 “一号议案”。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办医第一次进入地方立法程序,有望给深圳和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重大改变。

      是什么催生了这个议案?让廖志仁为首的人大代表们锲而不舍,连续三年提议立法?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社会办医疗机构共3554家,其中医院91家。在全市医疗机构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占比70.03%,床位数、执业医师占比分别为17.9%、33.4%,但门诊量、出院量占比仅分别为22.0%、11.9%。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如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都是有力见证。

      “但事实上,政府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还没有真正将社会办医纳入规划中。大型公立医院快速膨胀,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被高度挤压。”廖志仁说,与20年前相比,社会办医变得越来越艰难。然而,人们对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追求是无限的,更优越的医疗环境、更高质量的服务水平难以被公立医院填满,这便是社会办医的机遇所在。廖志仁也将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努力。

      破困境,寻出路是本能,更势在必行。为此,早在2016年,廖志仁就发起成立深圳市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把推进行业自律、优化从医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并担任会长,组织会员单位代表参与《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研讨和修改、推出“深圳诚信民营医院”创建活动、联合多家社会办医院开展义诊或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学术会议或论坛、走访政府部门和会员单位沟通协调非公医疗发展中的问题等,为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未来协会将继续加强全市非公医疗的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推动非公医疗诚信守法执业,完善医疗行业内部治理机制,全力推动非公医疗机构学术科研水平提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从业人员健康成长。”廖志仁这样规划着。

      响应政策 创办社康中心

      一方面,廖志仁努力创建社会公信度高、技术质量过硬、品牌影响力强的医院;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响应医改政策,主动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把发展触角伸向社区,为居民、企业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自2003年至今,他投入近2000万元,在白坭坑、上木古、良安田、辅城坳、平湖村投资建设了5家社康中心,服务范围覆盖340家企业,16.1万余名劳务工和3000余名户籍人口,已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超过13万份。

      “当时开办社康中心,医院的领导层也有不同意见,但我始终认为,发展基层医疗,打造分级诊疗模式是未来医疗的方向,因此一开始我们就高起点办社康中心,白坭坑社康中心至今都是全深圳最大的社康中心。2018年,辅城坳社康中心还获得了‘最佳民营社康’称号。”

      凭借优质服务和较高医疗水平,深圳华侨医院的社康中心在当地深受欢迎。市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视察医院的社康中心后高度评价说:“规模大,起点高,功能齐全,是民营医院成功办社康的一个典范。”

      据了解,分级诊疗,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目前重点医院天天呈现超负荷运转状态,而大量基层的医疗机构服务量是不饱和的。社康中心的出现不仅能充分满足部分居民的医疗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推动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为侨服务 践行社会责任

      在外界看来,廖志仁不仅仅是企业家,更是一位知名侨领,对侨有着浓郁情感。深圳华侨医院发展中带有“侨”的基因。2009年,在国家、省、市三级侨办的牵线搭桥下,廖志仁与百年侨校暨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高等学府的力量提升医院科教研能力,共同构建更高水准的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

      如果说强强联合彰显核心竞争力是深圳华侨医院“高端”的一面,那么坚持医疗惠侨、推行社会公益,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则成为了它“接地气”的重要体现。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是坚持初衷和本意。医者仁心,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用仁心仁术践行社会责任。”在廖志仁的带领下,深圳华侨医院自觉继承侨界优良传统,把扶贫济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不遗余力为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侨的精神文化。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越发深入人心,作为全国首家以“华侨”命名的民营医院,深圳华侨医院借此契机打造为侨服务新品牌。2014年至今,廖志仁积极承接国侨办“惠侨工程”,先后为13批香港、澳门老归侨进行医疗健康服务,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国务院侨办领导和归侨们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为侨服务的一面旗帜”。更大的荣誉,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廖志仁从不止步,在医疗惠侨上注入更多心血。2014年4月,他发起倡导,在深圳华侨医院成立了该市首支“为侨服务义工队”,每年定期在龙岗、宝安、光明为侨界群众举办近百场大型公益义诊活动,组织医疗队赴河源市紫金县贫困地区送医送药,并为500多家侨资、港资企业提供合约制医疗服务和工伤绿色通道服务。同时,该院连续续多年组织医疗团队赴马来西亚为当地侨胞义诊和中医文化交流,开启海外惠侨服务新尝试。

       “我们期望将深圳华侨医院打造成真正的归侨侨眷自己的医院。”因此,该院还建立了为侨服务专项基金,为患有重大疾病的归侨侨眷提供援助。廖志仁表示,深圳华侨医院愿意以侨为“桥”,充分发挥侨的优势,把医疗惠侨服务进一步延伸到海外,不仅为广大归侨侨眷、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愿意为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深圳华侨医院用爱心点亮了塞拉利昂白内障患者的世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了侨爱,展现了深圳的风采,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在2018年1月举行的深圳华侨医院与塞拉利昂共和国签署中非友好光明行合作协议仪式上,塞拉利昂共和国驻华使馆代表满怀感恩地说。根据协议,深圳华侨医院派遣医疗队赴塞拉利昂共和国开展100例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让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所共享。

      对廖志仁来说,以“侨”的身份为广大侨胞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以“侨”的力量投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是他的追求。这20年来,深圳华侨医院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和累积的良好口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最具价值民营医院”、“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十大热心公益医院”等,并连续多年入榜“全国民营医院百强医院”榜单。廖志仁也被评为 “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十大功勋人物”。

      将深圳华侨医院做大做强,做成一个百年医院,是廖志仁的目标。2020年,是深圳华侨医院成立20周年,在这一崭新的起点上,全院正在创三甲,各项工作对标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对于未来,廖志仁还有更大的发展规划:在深圳成立华侨医院集团,在福田、南山、龙华等区兴建五六所专科医院;在全市发展社会办社康中心,建立全科诊疗联盟,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们办医院不是为了急功近利赚钱,而是带着情怀,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廖志仁用20年时间践行着这一份担当,为患者着想,为侨胞送温暖,为非公医疗机构开路,为社会行大义,为国家谋进步,实为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