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快讯

首页 > 资讯 > 产经快讯

  • 时间
    08 2019-07
  • 转载来源

    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魏凯

  • 浏览次数

    2259

  • 分享

这么多“湾字辈”新区 东莞滨海湾新区独特在哪?

2019-07-08 来源: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魏凯 浏览次数:2259

分享:

东莞滨海湾新区规划“三板块”,即按 照“一 核两翼”布局,差异化打造交 椅 湾 、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板块

 

    上周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份文件,专设一个小节对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建设进行了阐述。而不久前《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也正式获省政府审议通过,这三份文件共同对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空间形态进行了详细描绘。三份文件提到了关于滨海湾新区中的两大特点:它们分别是滨海湾新区独特的定位和规划的40公里滨海景观廊道,本篇将详细对这两大特点进行解读。

    解读

    1

    珠三角这么多“湾字辈”新区

    为何只有滨海湾把“协同发展”放第一?

    源自滨海湾新区特有的比较优势

    在上述三份文件中,对于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定位描述保持一致,《实施意见》中第57节中的表述是“探索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政策创新”,而总规关于滨海湾的四大定位里,排第一的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在总规的三大发展策略里,排第一同样是“协同发展”。将“协同”这两个字提到最突出和最显眼的位置,是滨海湾新区规划的一大特点。

    目前整个珠三角以“湾”字命名的新区和产业平台非常多,最近的是佛山的三龙湾,稍早一点的是广州海珠区的创新湾,更早一点还有江门的大广海湾,这么多“湾”字辈新区和平台里,有的把创新发展放第一,有的把生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放第一,但是唯独滨海湾新区把“协同”发展摆在第一。

    这么做其实源自滨海湾新区独特的比较优势。

    摊开地图可见,滨海湾新区往西20公里就是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南沙,两者中间只隔着一条狮子洋水道;往东南50公里就到了深圳市西联战略的桥头堡宝安区和前海。

    一东一西,一伸手就能够到同为大湾区核心发展引擎的广深,这种黄金联络节点的功能,整个珠三角里除了滨海湾新区之外,别无第二。因此,在规划定位层面将这一战略联络节点的优势用好用尽是最自然的选择。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一个理念就是整个大湾区要协同发展,滨海湾新区规划要和处于上位的纲要进行呼应,作为对上位理念的落实,滨海湾新区也有必要把协同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滨海湾新区

    将在三个层次发挥协同功能

    总规里对协同发展策略的完整表述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将新区建设成为拓展港澳高端经济的重要平台和推动粤台合作的发展空间。外联深圳大空港地区、前海自贸区和广州南沙自贸区等区域重大平台,内接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等都市核心区,形成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点。

    这段话清晰地指出了滨海湾新区协同的对象:第一个层次是着眼全国,要协同港澳台,既要成为“拓展港澳高端经济的重要平台”,也要推动粤台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针对珠三角内部的,协同对象有三个,分别是深圳大空港地区、前海自贸区和广州南沙自贸区等区域重大平台;第三个层次是针对东莞市内部,协同对象是东莞中心城区、松山湖等都市核心区。

    这三个层次里,第一个层次协同港澳台属于规定动作,珠三角城市都承载着这个使命,而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则更多的属于自选动作,尤其是深圳空港、前海和南沙,这三个协同对象最值得关注,这一点也是滨海新区广深联络节点的战略位置决定的。

    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对象,总规也在整个滨海湾新区的功能区布局上有所考虑,在威远岛的北部划一块地方做国际交流合作与科创智慧区,在威远岛南部专设一块区域做科技研发与文化创意集聚区,未来要在这里建创新型大学和科技创新园区。

    总规还在沙角和交椅湾的南部划了一块滨海总部走廊,未来要面向全球吸引知名企业设立国际或区域总部。另外在沙角中部的滨海湾站区位最好、交通最优的地块规划了1500亩滨海湾青创城,未来将按照“站城一体、产城一体”理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上述功能区的设定基本上都是为了发挥滨海湾新区的协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威远岛南部的创新型大学基本上确定就是此前提及的大湾区大学。早在2017年香港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高峰论坛,当时由马化腾提出来要办一所湾区大学,这次省政府把它放在滨海湾新区,也体现了对东莞的支持。

    解读

    2

    为何40公里滨海景观廊道

    能让东莞实现“由镇街变城市”最后一跃?

    规划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滨海湾创新链走廊

    2018年东莞市的G D P是8200亿,增速7 .4%,按这个速度算,3年之后也就是2021年,东莞将迈进G D P万亿俱乐部。

    按照《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第八项《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第92项内容,是“支持东莞滨海湾新区建设”。具体内容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滨海湾创新链走廊,建设国家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示范区,构建高端电子信息发展轴、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三轴”联动核心产业空间。打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带动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1988年才成为地级市的东莞是一个由30多个镇街组成的集合体,这不仅意味着在功能上它缺少一个都市核心,也决定了它的长期都是镇街经济发展模式。伴随这一模式的逐步推进,东莞从镇街变成城市的转变也迎来了最关键阶段。2017年,东莞提出启动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今年年初,东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明确提出通过36项重点任务,大力气提升城市的档次、品位和内涵。

    在发展模式和区域功能向城市转型的同时,东莞空间景观也在向现代化都市转变。从在建430米的东莞国贸中心到规划中的600米高楼,不断攀升的东莞第一高楼即是这种体现。不过,这些地标性的摩天大楼对东莞塑造城市形象虽会产生积极作用,但缺陷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它们彼此分散,空间上没有成片;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楼周边没有滨水的优质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加持”,对比广州珠江沿岸,上海浦东陆家嘴,香港中环维港,优质的滨水环境对标志性城市空间的塑造不可或缺。

    而滨海湾新区则可以作为最佳载体,为东莞打造一个崭新又具有高辨识度的城市形象LO G O:它有成片的待开发空间、有滨海的自然景观,还有近代鸦片战争战场的历史人文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何以今年年初东莞罕见地采取了国际设计竞赛的方式,邀请全球建筑师来设计滨海湾新区的滨海湾大桥,最后从20个全球方案里挑选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本身就是东莞人)领衔设计的“玉兰桥”的方案。这座将建成未来新区地标的桥,就在40公里滨海景观长廊里,坐落在交椅湾口,预计年底开工。

    打造代表东莞都市形象的现代化滨海空间景观

    对于一直在奋力完成从镇街向城市转变的东莞来说,滨海湾新区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它可以借此打造一个能代表东莞都市形象的现代化滨海空间景观,扭转固有的“世界工厂”标签。

    在这一背景下,总规其实有两处伏笔:一是设计了一条长达40公里的滨海景观长廊,二是在沙角和交椅湾的南部滨海岸线预留了一片总部走廊,面向全球吸引知名企业设置国际和区域总部。根据总规的设想,这条长长的滨海景观长廊将集合生态景观、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时尚休闲于一体,塑造东莞向海转型新地标、成为湾区滨海岸线新典范。

    细看规划图会发现,未来在这条景观长廊上还将建设一条类似珠海情侣路的景观性主干道,在主干道靠海的一侧设置滨海栈道,这条景观性主干道将串联起海岸、绿地、历史景点和总部走廊。

    上述设计已足够为立志转变为城市的东莞树立起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形象:设想一下,在东莞未来最美的滨海岸线上,众多全球知名企业要来建总部,它们会把自己的楼建得多高?设计得多闪亮?未来外界仰望这些建筑时,又会对东莞产生何种认知?这一切都值得期待。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