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快讯

首页 > 资讯 > 产经快讯

  • 时间
    18 2019-04
  • 转载来源

    南方网

    黄烨倩、戴惠甜

  • 浏览次数

    1877

  • 分享

江门:与港澳共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

2019-04-18 来源:南方网 黄烨倩、戴惠甜 浏览次数:1877

分享:

      春暖四月,江门飘香。水田里,禾苗碧绿;茶山上,茶农奔忙。19日,江门作为东道主,将迎来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会。

      江门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9506.92平方公里,近400万五邑侨胞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当前,江门拥有约占珠三角1/4的耕地,是全省唯一开展“双安双创”的地级市,又是供港澳鲜活安全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如今的江门已经拥有了新会陈皮、台山鳗鱼、开平马冈鹅、鹤山红茶等多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多达10个。

      近年来,江门作为全省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示范带动、先行先试”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农旅融合乡村发展新路径、加强基层党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及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努力实现“3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5年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功经验”的工作目标。

      接下来,江门将继续整合辖区内“国字号”“省字号”现代农业产业载体以及“供港标准食品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快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规划建设,与港澳共建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助力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产业兴旺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占全省15%

      新会陈皮产业园里,摘下的柑果可制作陈皮、可提取陈皮酵素、可加工成为茶、饼、酒、调料等100多个衍生产品,直接带动龙头企业12家、经营主体超千家、家庭农场5000户,产业总值达66亿元。

      产业兴旺驱动乡村振兴。江门以“园区带动、科技支撑、质量优先、培育主体、打造品牌”为思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恩平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等1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五邑大地相继落成,累计培育84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17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76家示范性家庭农场。

      园区是发展的载体,挖掘特色优势产业才是振兴的关键。新会陈皮、台山鳗鱼、开平马冈鹅、恩平簕菜……近年来,江门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了15个产值超十亿元的产业联合体,含2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其中,台山鳗鱼年产量约5.5万吨,占全国鳗鱼总产量的60%,占我国活鳗出口量的80%。

      数据统计,当前江门已经培育和认证18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6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48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0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占全省15%。

      “我们将以现有的‘三品一标’和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基础,坚持标准引领,以贯标促提质,以提质促增效,创立一批品质优良、质量安全、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的农业企业品牌。”江门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江门全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构建了检测、溯源、执法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和投入品安全监管体系,每年抽检农产品超1万份,年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

      下一步,江门将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等紧密合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方式,构建生产联动、利益联结机制,带领小农户进入大市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人才支撑

      成立农民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台山人容晓龙放弃了广州的工作回到家乡,报名参加台山市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结业后投身乡村餐馆,走上创业之路;开平人罗宏华辞掉了工厂的工作,到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参加农机培训班,成为一名专职的“无人机手”,到田间、果林喷药施肥。

      容晓龙和罗宏华是这个时代里的“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他们回到田野乡间,为乡村发展带去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在江门首家农民学院成立仪式上,江门市领导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去年11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江门新希望绿领学院,致力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技术人才和农村双创人才。

      截至目前,全市共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7300多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5家。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除了农民学院,还有“粤菜师傅”工程。去年以来,江门以广东厨艺技工学校、江门市技师学院和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为主要载体,通过全日制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组织辖区精准扶贫对象、贫困户、低保户等有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技能水平。

      据了解,江门全市共组织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约3000人。根据《江门市“粤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江门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2万人次实现就业创业。

      文化助力

      全市村委会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

      门前屋后环境卫生干净5分、配合村里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5分……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积分小组正在根据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细则,为村民打分。英南村党支部书记胡日强说,评分不是形式,村民可以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对先进的表扬,对后进的批评。

      这是英南村作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试点探索的新路。他们把好家风纳入村规民约,用百姓的承诺,约束百姓的行为,从而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推动实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现在环境可好了,村民再也不会乱扔垃圾,大家都自觉爱护环境。”村民陈叔叔对英南村的环境竖起了大拇指。

      “富口袋”先要“富脑袋”。近年来,江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文化祠堂工程,打造了一批示范点,广泛开展国学文化、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江门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江门市培育和规范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和规范村规民约指导意见,全市村委会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

      抓住文化这个“魂”,江门将真正激发振兴的动力,为乡村振兴引来源头活水。具体而言,江门将全面引导自然村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善治乡村。同时,江门将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做好“文旅”和“农旅”文章,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生态宜居

      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彰显侨乡特色

      青石板路交错纵横、古城墙苔藓斑驳、祠堂老宅井然排开……这里是拥有700年历史的霄南村。数百年的风雨不仅没有洗去巷道民居里的鲜卑色彩,乡村振兴更是重新焕发了霄南村的生机。

      修古屋、建公园、融文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活化了霄南村,霄南鲜卑文化印象被列入江门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各种乡村产业新业态在古村“萌芽开花”。

      霄南村的改变是江门去年来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整治村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

      去年,全市启动村庄环境整治行政村1108个,启动率97%;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99.4%;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7.33%……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江门全域村落(社区)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实现美丽“蜕变”。

      示范创建引领乡村振兴。从源远流长的良溪村,到浮翠流丹拥洋楼的台山浮月村;从碉楼如画的开平自力村,到欧陆风情的赤坎加拿大村;从彩虹岭下的鹤山五星村,到钟灵毓秀的恩平歇马举人村……在江门,15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和50个示范村已经启动建设。

      根据江门市乡村振兴战略计划,14条彰显侨乡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将紧扣环江门市区和各市城郊区域与城乡结合部、南粤古驿道江门段沿线、红色旅游线、沿路沿河沿海风景线等“四沿”区域周边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

      未来,江门计划还创建1个省级示范县、7个示范镇和105个示范村。

      组织振兴

      激发群众“内生力”

      大约两个月前,新会睦洲镇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现场会。会上,南安村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妇联、团支部和水果合作社等5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分别向南安村党总支作现场报告,内容包括各自的主要工作、存在问题和工作设想。

      这是江门从制度层面巩固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举措,为南安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实际上,在南安村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

      曾经,南安村因村情民意复杂、矛盾突出,被称为“难安村”。2014年开始,南安村选优配强“两委”干部,以党建引领促振兴,实现从“难安村”到“示范村”的蜕变。“我们建立微信公众号,实行党务、村务阳光公开;又以土地确权为契机,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隐患,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南安村党总支书记梁瑞文说。如今,南安村制定沙田水乡现代生态“微假游”发展计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改善了村内环境和村民生活。

      在江门,还有许许多多个像南安村一样的乡村。近年来,江门通过增强党建“牵引力”,激发群众“内生力”,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乡村振兴的动力。

      2018年,江门实施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基层党建“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亿元保障计划”,市县两级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4.3亿多元,各镇(街)每年配套不少于30万元党建日常经费,实施“红色头雁”全链条备案管理,“多源头”储备农村后备人才2600多人。江门“红色+”党建品牌和双水党校建设等经验获得复制推广。

      江门还将继续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持续实施“头雁”工程,大力开展“百名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持续整合全市红色教育资源,擦亮叫响“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牌子,打造好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搭好农业发展平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22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助力五邑产业兴旺

      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融合科技创新,打造岭南特色“种业长廊”;台山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以“一区两园”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广海前沿外向型加工”和“斗山纵深综合型加工”两大组团;台山鳗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用“五星级”养殖场引领标准化养殖……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战略的重要抓手。搭好农业产业园这个平台,将有效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

      当前,江门全市已累计创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基地)220个,涵盖粮食、蔬果、畜禽、水产、种植等农业产业,含5个国家级农业园区、5个省级农业园区和11个市级农业园区,呈现出建设档次高、承载能力强、特色产业多、产出效益好的特点,构建起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载体。

      根据《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到2020年,江门计划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硅谷”

      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100亿元

      2016年,三名“90后”香港青年组成“鱼菜共生”技术研发团队,在江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驻扎了下来。3年过去了,试验了300多种蔬菜的他们,成功找到了60种适合“鱼菜共生”项目的蔬菜,“不用添加任何肥料,也能长得很好。”

      如今,该项目已获得1200万港元投资,计划建设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鱼菜共生生产基地。

      江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是属于农业的“硅谷”。这里开展了近40个科研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5000万元,涉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百亿元。去年12月,这座基地被认定为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产业园区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资料显示,江门全市的产业园区已经成立了2个院士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8家研究院、2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与30多家科研院校开展合作,获30多项科研专利,培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000多人……在江门,共计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9家,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100亿元。

      基于园区,广东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农企引进了科技特派员,建立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与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引进两院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泛亚生物工程与健康研究院落户江门,计划组建研究团队5个,打造生物工程与健康产业链……

      科技开启产业发展新方向。“陈皮酵素的面世,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柑肉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在新会陈皮产业园区,新宝堂生物科技园在原有的陈皮产业基础上,从果肉中提取出陈皮酵素。如今,陈皮酵素已正式进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临床疗效研究。

      不仅是陈皮酵素,今年成功晋升“省字号”的恩平丝苗米产业园,凭借技术发力,让“牛江富硒大米”“沙湖有机稻米”等大米品牌闯出了名堂。接下来两年里,该园区将计划投入2亿元,布局“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打造成为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园。

      三产融合

      陈皮产业园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在新会,陈皮产业经历3大阶段——从专注田野的“小农经济”、到引入龙头企业的“工业经济”、再到农业、商业、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融合经济”,陈皮产业园渐显规模。

      如今,陈皮产业不再是那小小的“一张皮”了。

      首先,是产品加工链的延长。糅合了陈皮和茶文化的柑普茶是新会陈皮丽宫研发加工园的初步尝试,未来,陈皮深加工孵化基地、陈皮酿化中心、新会陈皮品牌荟、陈皮文化博物馆、新会陈皮养生馆是下一步规划。

      然后,是产品销售链的拓宽。2014年,中国首个大型特色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陈皮村”开园——集陈皮交易、特色餐饮、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于一体,以“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旅游+互联网”为经营模式。

      “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实现一二三产业全域融合,有利于推动更多农户参与分享产业增值受益。”陈皮村常务副总经理吴曼菲说。

      在千亩柑田陈皮有限公司,负责人肖凤琴夫妇雇了本村15名困难家庭妇女在基地工作,同时还成立新会新四洲柑桔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名妇女群众就业。

      肖凤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吸纳农户以合作求发展的做法,正是新会陈皮产业园所倡导的“小农户共享大收益”的一大体现。在2016年至2018年精准扶贫期间,陈皮村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田地,引导贫困户种植新会柑,组织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截至2018年底,该产业园已扶持带动精准扶贫户及低收入家庭200多户、300多人参与陈皮相关产业,每户每年可增收1万多元。

      三产融合是江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江门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内计划出台江门市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意见,推进园区成为乡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降低成本、抱团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目前,新会陈皮产业园已建成了陈皮村、新宝堂、丽宫、柑之林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融合体带动超过5000多人创业就业,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15:68:17,分别带动柑农每年人均增收1万元、2万元及2.7万元。